AI+机器人助力关节置换精准度达到毫米级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赵亮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该院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当晚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就能下地适量活动,一个星期后顺利出院。
赵亮表示,在人工智能(AI)和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骨科手术正向更智能、更精准发展,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智能
AI规划制订个性化手术方案
60多岁的陈姨(化名)十多年来备受膝关节的疼痛折磨。多年来,她辗转于各大医院求治,一直接受保守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不断加重,发展到走路越来越困难。多家医院医生建议她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但由于担心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期疼痛难忍影响生活质量,她犹豫不决,多次打“退堂鼓”。
听说同样受膝关节疼痛困扰的老友,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赵亮和他团队的帮助下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良好,没想象中那般剧痛难忍,她终于鼓起勇气前往该院骨科门诊,向赵亮教授求助。
“这位阿姨体型较胖,双膝关节已出现严重畸形。”赵亮为陈姨做了详细检查评估后,决定采用最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来辅助进行关节置换手术。
“我们利用AI技术为她进行个性化的术前规划和手术方案设计。”赵亮解释说,通过CT扫描获得陈姨膝关节的详细三维信息,导入人工智能系统中做术前规划,对截骨的厚度和植入假体的型号、安放位置等进行精确测算,设计出一套专属于陈姨的个性化、精准化手术方案。这相当于“画”好了一张精确的“图纸”。
手术当天,赵亮和团队操作机器人辅助系统,在人工智能的全流程辅助下,按确定好的个性化方案,一一校准截骨厚度、角度,随后截骨、修整、假体安放一气呵成,整台手术一个小时左右便顺利完成了。
精准
骨面误差仅0.1毫米
角度误差仅0.1度
“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往往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难以确保手术的精准度和个性化。”赵亮解释说,关节手术操作中,如果骨面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在这台手术的操作过程中,得益于AI+机器人的助力,大大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的操作,最终骨面处理的误差仅为0.1毫米,角度误差仅为0.1度。这意味着置换的人工关节假体与陈姨的关节匹配度很高,这种精确度是人手难以企及的。
除了精确度,手术时间也因此大大缩短。因为在实施传统膝关节置换时,医生在术中通常要经过反复测量、比对匹配合适的假体;在截骨、修整和假体的安放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的医生花费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了AI和机器人的辅助,术中可以快速、精准地多次进行复核,按照预定的角度和位置执行操作,减少重复动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进度。
据赵亮介绍,术后当天晚上,陈姨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便能下地适量活动,一个星期左右便顺利出院了。
提醒
机器人辅助手术虽有优势
是否适合还应综合评估
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作为骨科领域的技术革新让不少患者受益。尽管这项技术有助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操作,但并非适合所有患者。赵亮提醒,在手术之前全面地评估很重要。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骨骼形态、骨密度等,还需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
另外,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本质上还是由医生借助机器人系统在进行手术操作。所以,医生的经验和对机器人辅助系统使用的熟悉程度也很关键。
无论接受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还是机器人辅助手术,术后都应定期随访复查,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患者不应过于心急,盲目增大负重和活动量,以确保良好的恢复结果并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