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小时长途飞行后,她遭遇“经济舱综合征”,肺血管布满“地雷”
初冬时节,厄瓜多尔的MARELYS(玛莉丽斯)女士因为工作来到义乌。
乘坐20多小时飞机后,玛莉竟然遭遇了“经济舱综合征”,出现肺动脉栓塞,肺血管里布满“地雷”,还好在浙大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帮助下,她顺利度过了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惊险之旅。
12月初,经过康复出院、两次回院复诊后,玛莉确认双下肢深静脉已经没有明显血栓,肺动脉栓塞好转,终于安心踏上回国的行程。
长途飞机后
确诊肺栓塞
玛莉是一名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
10月下旬,她和先生一起从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厄瓜多尔出发,乘坐20多个小时的飞机后抵达上海。
路程遥远,从飞机上下机的时候,她隐约觉得胸闷气急。抵达义乌后,症状不仅没有消失还加重了,玛莉感觉上下楼梯十分吃力。
刚刚来到陌生的国家就要求医,玛莉女士感到慌张,最终在翻译的建议下,来到浙大四院。
急诊医生仔细了解玛莉的情况后,结合她长时期坐飞机情况,考虑肺栓塞可能,随即完善肺动脉CTA和双下肢深静脉B超等相关检查。
结果很快出来了,来自双下肢深静脉的血栓,随血流回流到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血栓就像地雷一样,不仅阻塞左右主肺动脉,还遍布双侧肺动脉的很多分支。
浙大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莉主任医师说,玛莉双肺左右两侧的肺动脉主干都出现了充盈缺损,诊断“肺动脉栓塞”。同时下肢深静脉也被发现有血栓,最终确诊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一旦出现肺动脉主干或者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时,吸入肺内的氧气不能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导致缺氧非常危险,还可能出现休克甚至猝死。”
入院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精准评估病情,给予抗凝治疗,同时结合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最终将患者病情逐步稳定。
堵塞肺动脉的血栓从何而来呢?为何偏偏在乘坐飞机之后发病?回国需要再次长途飞行,如何预防血栓形成呢?
杨莉解释,在乘坐飞机旅行中或旅行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肺栓塞有关的临床表现,被称作“经济舱综合征”,也称“旅行者血栓症”。
为什么长途旅行久坐后易形成血栓?
杨莉说,肺动脉血管其实属于静脉系统,大部分的血栓来自双下肢深静脉。
由于飞机的“经济舱”狭窄、空间小、活动范围小,容易导致乘客双腿血流滞缓形成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液回流到心脏时,就可能引发肺栓塞。
同理,不仅是“经济舱”,长时间乘坐汽车、火车等,或者是术后长期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
严重肥胖、慢性心脏病、激素治疗(包括服用避孕药)、静脉血栓栓塞病史、恶性肿瘤等。此外,血管内皮破损等问题也会加重血栓形成。
玛莉40多岁,存在肥胖问题,又经历了长时间的久坐、不动,可以说是危险BUFF“叠满”。
此外,玛莉入住浙大四院呼吸医学中心后,经过易栓基因的筛查发现了阳性的易栓因子,是天生易血栓“体质”。
肺栓塞的症状和危害
肺栓塞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不易察觉的特性,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肺栓塞的栓子,可能是血栓,也可能是脂肪、空气、肿瘤、羊水等,肺血栓栓塞最为常见。
杨莉介绍,肺栓塞的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但是很多肺栓塞患者可能没有这些典型的症状,有些患者可能就是感觉胸口有点闷、有点气急,或者是爬楼梯、走得快的时候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很多人会有一过性的“胸闷感”,这些症状非常容易被人忽视。
而大面积肺栓塞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轻度头痛/晕厥前状态,严重肺栓塞患者由于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室扩张,可存在心肌梗死、猝死等风险。
长途旅行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1. 是否属于血栓危险人群
是否是易血栓人群:比如严重肥胖、慢性心脏病、激素治疗(包括服用避孕药)、静脉血栓栓塞病史、恶性肿瘤等。
是否存在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包括长时间卧床、长时间久坐不动、分娩后不行走等。
是否存在导致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疾病:例如创伤或手术术后等。
2. 旅行时做好预防
在乘坐长途飞机期间保持适当活动量。
比如每隔1—2个小时起来走动一下,加速血液流动;
或者在座位上,做一些脚踝运动,促进双下肢血液回流。
高风险人群可以穿适合自己腿围的医学弹力袜,物理预防血栓。
3. 出现相关症状要就医
有外科手术、骨折、长期卧床、肿瘤、心脏病(特别是房颤)、妊娠等危险因素时,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低血压和休克等症状时,应需要考虑有肺栓塞的可能。这些症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需要及时就医。
(来源:橙柿互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