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论区反复“哭穷”,能让机票降价两千?这届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了!

时间:2024-12-19 阅读数:3人阅读

近日

“大数据杀熟”是指

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

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

甚至价格更高

‍不过

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

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

反向驯化算法

如频繁表达“太贵了”

“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

建立所谓的“人设”

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这样的“攻略”真能影响大数据吗?

“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该如何根治?

平台用户反复评论“机票太贵”

价格骤降2000多元

有媒体报道

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

“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

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

降价超过了2000元

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告诉记者

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

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

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除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还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充满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后,会获得更多红包。

通过这些手段,真的可以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人设”吗?

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客服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取客户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标签”。

也有消费者反映,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各有不同。“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又加了好几块。网购也是大数据杀熟,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上述外卖平台客服表示,所谓价格差异通常是优惠券或促销活动导致的,如果出现同一产品的售价不同,可向平台投诉反馈。

同一商品实际成交价格不同

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杀熟”借口

记者在一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例如,一位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为新用户,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2000元。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专家认为,从手段上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对人下菜”,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治“大数据杀熟”并不容易,原因是按照现行法律,平台对新用户的补贴、推出没有指向性的随机补贴,以及差别化调整折扣力度,并不算价格歧视。

互联网匿名与隐身成对抗算法新策略

专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

为不被“算法”“算计”,不少用户还将某社交平台账号头像换成一只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用户名为momo,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表明自己是新用户;平台上也有所谓攻略称,可定期清除浏览器记录和缓存,或创建不同账号、使用不同浏览器等方法,其目的就是尽可能“隐身”,让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这些方法即便有效,但想要彻底根治“大数据杀熟”,不能只靠这些“小聪明”“土办法”。“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张晓峰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拒绝算法“硬控”

年轻人的反抗不容忽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重置账号、反复刷评论、匿名隐身……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主动干预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这些颇有创造性的策略确实有效,“在反复评论机票太贵后,价格就降了下来”“新建账号的票价,比原来的便宜很多”之类的心得。在社交平台上,这一现象被称为

2018年年底,“大数据杀熟”就被选为当年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6年之后,它依然是消费痼疾。优惠券因人而异、价格陷阱防不胜防、手机App频繁索取权限……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等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不断侵犯消费者权益,不久前消协一份采样3000余人的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人人喊打”到头来还是“被动挨打”。

尽管这些年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但由于“大数据杀熟”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一些商家抓住规则漏洞,新变种、新套路层出不穷,例如利用动态定价模式隐性“杀熟”,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今年轻群体启动“算法驯化”,也是一种对策,通过对算法的计算,积累经验,找到破解的方法,拒绝被算法“硬控”。

这次年轻群体掀起“算法驯化”现象不容忽视,虽然目前只是一种消费策略和技术手段,但长此以往会成为消费逻辑,甚至形成“谈算法色变”的认知。当信任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算法这一帮助消费者的新技术,反倒被推向了消费者的对立面。日前《咬文嚼字》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算法向善”排在第二位。可“算法向善”不能仅靠社会呼吁、商家自律,也不能倚仗年轻群体的“算法驯化”,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