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域中国:产业振兴的“中国味”
来源:环球网
在近日举办的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上,“食域中国”的百余款全国特色产品引中外嘉宾围观点赞。“‘食域中国’想以农业为基础讲好品牌故事,传承美食文化,推广地标特产,助力乡村振兴。”在近日举办的“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品牌农业战略推进中心主任刘鑫淼向与会嘉宾介绍道。
一锅羊肉汤背后的“大能量”
“我们的羊肉汤是单县的人,用单县的羊、单县的水,熬出来最纯正的单县味道。”山东头一锅餐饮管理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姬玉梅在大会现场向参观的嘉宾介绍道,“我们的羊肉汤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熬熟以后直接灌进去,打开以后加热就跟鲜汤一样。”
单县羊肉汤是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依托羊肉汤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技艺资源,单县筑牢品牌历史效应,建设“单县羊肉汤博物馆”,树立单县羊肉汤的历史文化地位;大力发展羊肉汤技艺传承,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人入选省市县非遗技艺传承人。2023年,单县羊肉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90亿元、同比增长20%。“一锅羊肉汤”背后的大产业显示出了“大能量”。
“小龙虾(这种)进口的物种被‘吃’到了过千亿的产值,柳州螺蛳粉作为地方特色食品,也有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像‘臭名远扬’的臭豆腐或者是臭鳜鱼能够培育出几十亿、上百亿的产业集群,在这个背后有巨大的产业的能量。”刘鑫淼说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5万家,比2022年增加5.3%;实现营业收入20.3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9.8%;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1.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比2022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行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吃”字背后产业集群的规模可见一斑。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正以其独特的力量,激发着农业的无限潜力,推动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为现代化大农业注入新动能。
在山东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生产车间,一列列传送带犹如“轻轨”和“地铁”架设在各个智能化厂房之间,一排排瓶装培养皿在轨道上有序传动,一簇簇小蘑菇从瓶口长出。智能化控制室内,所有厂房内的环境指标实时投放在大屏幕上,任何一项指标与设定值有偏差,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智能化分析相关原因,工作人员只需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在这里,科技让食用菌生产多了一份“科幻”的味道。
邹城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范儿”十足。近年来,邹城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0多个,通过新品选育、技术升级,不断培育食用菌新质生产力。
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宋广禄,在近日举办的“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表示,“邹城蘑菇”已成为邹城市现代农业发展一张靓丽名片。
“邹城食用菌在发展优势方面,可以总结为‘两高两多’。”宋广禄在论坛上说,“两高:一是智慧化程度高,我们生产食用菌采用物联网控制系统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标准化程度高,我们创建了国家食用菌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建立了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生产模式已经在全国十余个省市推广。两多:一是企业多,邹城目前拥有20多家大规模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二是品种多,目前已经有20多个蘑菇品种种植,年产鲜菇45万吨。”
“吃”的文化与健康
在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现场,藁城宫面文化形象大使李刚喜给与会嘉宾展示了一手“绝活”:他从袋子中抽出几根宫面当做“吸管”,一头放入水中,一头用嘴吹气,大量的气泡立即从水中冒了出来。这一情景让周围的嘉宾啧啧称奇,外国嘉宾直竖大拇指。
藁城宫面条细心空、耐煮不糟、汤清味鲜、口感爽滑细腻,选用优质的小麦粉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在河北石家庄藁城地区,制作宫面的技艺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当地的匠人们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手工操作方式,将小麦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揉制成面团。然后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和发酵过程后制成面条。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匠人们耐心细致地操作每一个步骤确保面条的品质和口感达到最佳状态。
“传统活面更适合国人的口和胃。”李刚喜介绍道,“藁城宫面,是‘贵在空心、高在技艺、贵在品质’。”
藁城宫面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更是因为其承载着藁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在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宫面被视为一种吉祥的食品,代表着团圆和幸福。
据刘鑫淼介绍,“食域中国”区域美食产业振兴计划在农业产业化、产品标准化、美食品牌化、饮食健康化、农业生产工厂化以及市场拓展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讲好品牌故事、传承美食文化、推广地标特产、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经有600多款产品、200多个品牌加入“食域中国”计划并在相关平台上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