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绿色金融机遇 巩固香港亚洲绿色金融中心地位
◇ 作者: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投行与资管部(离岸)总经理 苏博
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瞿亢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投行与资管部(离岸)承销团及金融机构主管 彭龙飞
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策略规划师 江映林
◇ 本文原载《债券》2024年11月刊
摘 要
全球加息周期开启以来,全球债券发行量显著下降,但近年来绿色债券发行量保持增长,更多融资主体选择赴香港特区发行绿色债券。本文介绍香港绿色债券业务现状,包括绿色金融政策、绿色债券认证流程、绿色债券认证标准对比等。同时,为香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和亚洲市场,打造绿色金融中心,本文提供积极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香港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
关键词
绿色债券 香港市场 标准与认证 大湾区机遇
2024年赴港认证绿色债券发行概览
(一)国际主流货币利率急升后开始回落
为应对通胀,国际主要发达经济体自2022年起先后开启加息周期,改变了金融危机以来的长期低利率环境,导致利率急升,融资成本整体升至多年来高位。但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通胀压力持续缓解,各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
具体来看,近年来,受疫情和俄乌事件等因素影响,全球供需失衡问题加剧,货物贸易增速放缓,通胀水平显著上升。自2022年3月起,主要经济体掀起加息浪潮。加拿大央行率先加息,美联储紧随其后,后续欧洲央行、澳联储等央行货币政策均先后转向,纷纷加息,收紧流动性。自21世纪以来,此次加息为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次,各国国债基准利率普遍抬升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欧美央行相反,我国和日本央行维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选择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随着发达经济体增速整体放缓,欧美央行货币政策紧缩态势自2023年下半年起开始放缓,各大央行纷纷按下加息的“暂停键”。与此同时,面对外需总体回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形势,我国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日本经济整体保持稳定,通胀压力较大,日本央行开始考虑退出负利率政策。
进入2024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降息预期渐起。同年3月,瑞士央行率先宣布降息25个基点;6月欧洲央行宣布降息;英国央行和美联储分别于8月和9月宣布降息。伴随着降息周期开启,各国与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倒挂程度逐渐减弱。不过基于各国经济情况和抗通胀程度不尽相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二)国际债券发行量下降,但绿色债券逆势上扬
受加息影响,近年来国际债券发行量显著下降。全球利率经历了大幅抬升并维持高位运行的阶段,10年期政府债券平均收益率在2023年末保持在约2.7%。借贷成本上升,导致债券发行量整体大幅下降。根据彭博数据,欧美债券发行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后连续两年以20%左右的幅度缩减,直至2023年才开始企稳回升。
尽管全球债券整体发行量回落,但近年来绿色债券发行量迅速增长。根据彭博数据,全球绿色债券(含企业与政府)发行量自2021年呈现大幅增长,全年超5000亿美元,达到历史高位,且随后几年也保持在高于4000亿美元的水平。从发行币种看,欧元占比最高接近一半,其次为美元和人民币。从发行人类型看,金融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占比最高,合计占比超过一半。
(三)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欣欣向荣
自2020年以来,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有所突破。截至2024年9月末,共计38只境外债券通过香港品质保证局“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进行绿色及可持续金融认证,认证只数保持历年来高位。获香港绿色债券认证的机构类型广泛,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大型金融机构等。此外,香港绿色债券币种及类别更加丰富,2024年获认证债券的币种包括离岸人民币、港币、美元、欧元、英镑、澳门元等,较往年以离岸人民币、美元、欧元为主的币种结构更为多样;债券类别更为全面,包含绿色债券、数字化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
香港绿色债券业务现状分析
(一)关于绿色债券的激励及监管政策
香港特区政府主要通过发行绿色政府债券及推出资助计划两大手段,激励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近年来香港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市场高速发展,推动香港成为亚洲重要的绿色金融中心。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CBI)2024年的报告,香港的可持续债券市场实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增长量,2023年总额达到1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绿色主题的发行量为156亿美元。香港绿色债券市场高速发展离不开香港特区政府的激励与支持政策。香港特区政府对于绿色及可持续债券的相关支持政策主要覆盖两大方面:一是特区政府身体力行持续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激发市场活力;二是通过“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激励市场发展。
根据CBI数据,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绿色政府债券规模逐年增长,2023年达到144亿美元,占香港绿色债券市场份额的92%。香港是全球第四大绿色政府债券来源地区,也是累计第五大绿色政府债券发行人。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拟在2024—2025年度至2028—2029年度每年发行价值950亿至1350亿港元的债券,包括绿色及可持续债券。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发行,激发香港市场活力,推动市场资本流向绿色及可持续领域。
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深化“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2021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为期3年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资助符合资格的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的部分发债支出及外部评审服务,以促进绿色和可持续债券的发行及贷款活动。香港特区政府在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计划于2024年延长3年至2027年,并扩大资助范围至转型债券及贷款。该激励政策有效减少了绿债发行人的发行成本,鼓励市场发展。
监管政策方面,目前香港市场实践以参考国际准则为主,并由专业认证机构进行独立第三方认证。国际标准方面,市场的主流实践是参考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Green Bond Principles),以及CBI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Climate Bond Standards)中关于绿色债券的定义和界定。
近期香港特区政府还推出一系列措施强化绿色及可持续金融市场管理,包括推出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及强化漂绿风险管理。一是推出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Hong Kong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Finance)。2024年5月,香港金管局发布此目录,旨在与中国内地和欧盟的分类目录保持一致,并成为首个采用中国人民银行(PBOC)和欧盟委员会联合倡议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以下简称“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地区。二是强化漂绿风险管理。2022年香港金管局对部分主要银行开展了专题审查,主要检查包括绿色债券在内的绿色及可持续产品的发展与管理,目的是确保银行已制定适当的管控制度,以确保这些产品及相关资金的管理符合其绿色及气候策略,减少潜在的漂绿风险。预计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化发展,香港监管机构对于其管理政策也会更加完善及严格。
(二)认证流程简介
绿色债券认证流程受认证机构和发行人自身业务属性等条件限制,并没有固定的时长。但结合过往诸多案例来看,完整的认证流程需要4~6周的时间,主要分成两大阶段:认证前期准备阶段和与认证机构沟通阶段。
在前期准备工作阶段,绿色顾问会与发行人就其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愿景、战略规划、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及本次债券募集资金计划用于的项目情况进行交流,并请发行人提供相关资料。在获取资料后,绿色顾问会据此起草绿色框架和项目清单,并交由发行人审阅后定稿。时间方面,在收到发行人提供的资料后两星期内可以完成框架和项目清单的撰写与修改工作。
在与认证机构沟通阶段,绿色顾问会首先将绿色框架和项目清单发送至认证机构,并视情况邀请发行人参加认证启动会,询问发行人业务基本情况、选择发行绿债的考量、公司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随后,认证机构根据国际通用准则和机构自身对于认证的要求,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材料需求和对于框架的修改意见。绿色顾问会协助发行人回复上述问题,并修改框架。与此同时,认证机构会撰写认证报告,最终待各方确认后发布。时间方面,视认证机构自身情况,该沟通阶段一般在2~4周。
认证机构方面,目前中资离岸债券市场主流的绿色认证服务提供方包括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品质保证局、中资认证机构和国际认证机构等。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香港品质保证局占据主导,中资认证机构近两年迅速崛起。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品质保证局是由香港特区政府于1989年成立的非营利机构,众多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企业、金融机构甚至香港特区政府都通过该机构进行绿色债券认证。
(三)认证标准对比分析
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2022年7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中国内地的绿色债券标准在实现了统一和项目细化的基础上,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增强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兼容性,以及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信心。
《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制定过程参考了国际标准,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针对绿色债券的四大要素——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和遴选流程、募集资金管理、报告策略和承诺,《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与国际主流标准ICMA《绿色债券原则》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也有部分差异。
针对募集资金用途,《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相较于国际准则更加细化了募集资金应用于项目的具体形式。其规定了“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需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活动等相关的绿色项目”,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应直接用于绿色项目的建设、运营、收购、补充项目配套营运资金或偿还绿色项目的有息债务”。
针对募集资金管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在一些关键点上进行了标准的优化和提升。其提出,“闲置资金投资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产品的单次期限不超过12个月”,而国际标准并未提出具体的量化标准;针对存续期披露,其提出,“鼓励发行人按半年或按季度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披露”,而ICMA要求为年度披露。上述例子也说明了,中国内地标准在参考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不但实现了和国际标准的逐步接轨,而且有部分标准更加严格。
除此之外,中国内地与国际标准主要的差异点还包括对于某些类别的绿色项目的判定标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中的绿色项目认定范围直接参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其中合格领域包括能效提升、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可持续建筑、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农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绿色服务等;而ICMA《绿色债券原则》则包括了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污染防治、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环境可持续管理,陆生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清洁交通,可持续水源和废水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等。其中,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天然气能源系统、大型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绿色服务等囊括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内的项目类别并未在ICMA的合格绿色项目范围内,国际标准倾向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并不包含核能、天然气;大型水电项目在国际标准下尚存在一些争议。此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绿色交通仅包括了货物运输铁路,而未包含客运铁路;ICMA则将绿色清洁铁路列入合格绿色项目范围,而未对货运和客运进行区分。
中国香港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于2024年5月正式发布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旨在为香港金融市场建立判定绿色经济活动的清晰标准,促进绿色资金的融通。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与中欧《共同分类目录》、中国内地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及欧盟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接轨,并结合香港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制定,涵盖四个行业(发电、交通运输、建筑、污水与废物的处理)下十二项经济活动。
目前,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与《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或ICMA《绿色债券原则》暂时无法直接比较。一方面,前者聚焦对合格绿色项目的判定,近似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香港版本,此切入点为后续相关产品的发行提供了更多灵活性。由于在创建时已参考了国内外准则,目录中列出的合格绿色项目类别,除水上交通1未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找到对应项目类别外,其余均同时符合中国内地和国际的分类目录标准。另一方面,在包含项目类别上中国内地和欧洲分类目录相较于我国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更丰富。此外,其强调通过设定明确的绿色项目判定标准,降低漂绿风险,此举旨在解决当前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存在的部分不良现象。
总体来看,现阶段境内和国际绿色债券标准大体相近,在发行人项目筛选、募集资金管理和存续期披露方面,两者的要求很接近,无实质性的重大分歧。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所包含的项目与境内、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就不同点来说,国际绿色指引和标准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减缓和气候适应;境内绿色标准在关注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侧重于污染物削减、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环境效益,而且境内标准更为细化、量化,能够确保发行人和承销商进行项目判定时拥有更清晰精确的指导框架。
把握绿色金融机遇,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提升互联互通效益,把握大湾区绿色机遇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中国香港2050年实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将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大湾区作为国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高地,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议绿色债券市场参与者从如下两大方面把握大湾区机遇,进一步推动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一是建立绿色通道,提升大湾区内绿色资本配置效率。香港是联通大湾区绿色项目与全球绿色资金的重要平台,建议可在大湾区建立绿色通道,适度放宽大湾区内机构来港发行绿色债券的审查和限制条件、简化登记及审批流程等,提升大湾区内绿色资本的配置效率。
二是加快境内外绿色认证结果互认,真正实现绿色债券互联互通。如上所述,今年香港金管局出台了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快香港与内地标准的统一进程,推动大湾区内的绿色认证结果互认,从而真正实现两地绿色资本“互联互通”,助力内地的绿色项目与国际投资者连接,并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域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实现多方共赢。
(二)多层次合作,创新多样产品以服务东南亚需求
东南亚国家(地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转型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中心,可为东盟国家和企业提供绿色融资平台,建议如下。
一是从政策层面推动区域合作,提升市场参与热情。例如香港交易所与印度尼西亚证券交易所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推动两地的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包括绿色债券。这一合作将有利于促进印度尼西亚企业来香港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并加强双方在可持续投资方面的联系。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与更多东南亚国家(地区)建立绿色合作平台与机制,带动更多市场合作。
二是因地制宜,为东南亚国家(地区)企业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绿色转型方案。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目前东南亚国家(地区)的资金需求,除了“绿色”,还有更大规模的“转型”资金需求,即从棕色转向绿色、从浅绿转向深绿。因此香港金融市场参与者可针对东南亚国家(地区)企业的特点,通过创新多元化的债券产品设计、助力东南亚传统行业转型,吸引东南亚发行人来港发债。
(三)关注前沿趋势,提升香港在绿债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未来还应全面把握亚太及国际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趋势与机遇,包括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数字化绿色债券、与脱碳绩效2密切结合的净零转型债券等方面。应通过创新多样化产品奠定先发优势,并围绕债券发行配套一揽子的认证、法律、交易等服务,进一步发挥香港在绿色债券方面的优势,巩固香港亚洲绿色金融中心地位,同时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香港成为领先的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注:
1.水上交通指海上货运和海上客运。
2.脱碳绩效是指企业在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效、采用可再生能源、设定碳目标、实施碳核算等方面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和进展。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亚洲国际债券市场:发展与趋势第四版[R/OL].(2024-03-21)[2024-09-30].https://www.icmagroup.org/assets/ICMA-The-Asian-International-Bond-Markets-Developments-and-Trends-March-2024-Chinese-version.pdf.
[2]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Hong Kong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Finance [R/OL].(2024-05-21)[2024-09-30].https://www.hkma.gov.hk/media/eng/doc/key-information/guidelines-and-circular/2024/20240503e1.pdf.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