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吃饭快的人,脂肪肝风险增加81%

时间:2024-11-30 阅读数:3人阅读

来源:生命时报

吃饭时,你是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

近日,我国一项涉及近2000人的最新研究显示:吃饭速度快,或增加脂肪肝风险,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生命时报》 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多久吃完一顿饭更健康。

吃饭快,脂肪肝风险或增81%

这项研究共纳入1965名中国人,他们平均年龄54岁,快速进食被定义为进餐时间在5分钟以内。

根据快速进食的频率,参与者被分为3类: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究团队分析了快速进食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快速进食频率不同的参与者中,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脂肪肝患者比例分别为46.2%、50.5%和59.3%。

分析发现,吃饭快与脂肪肝风险独立相关,风险增加29%。

与每月快速进食≤1次相比,每周≤1次、每周≥2次的人,患脂肪肝的风险分别增加20%和45%。

进一步调整代谢参数发现,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指出,快速进食可能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和脂肪肝风险升高。

此外,快速进食可通过参与「肠-肝-脂肪轴」来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放慢吃饭速度,会发生什么?

从人看到、闻到食物起,负责调节饱腹感、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开始分泌,但需要20~3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吃饭过快,会在「饱感」反馈还未形成之前,就吃下过量的食物,瘦素也来不及告诉大脑“该停止了”,摄入的食物量就会超过人体实际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苏琳提醒,如果能放慢吃饭速度,身体会用一系列变化感激你。

No.1

胃肠道功能好转

吃太快,容易咽下大量空气,引起打嗝饱胀;且食物未被牙齿充分研磨就进入胃里,胃不得不加大蠕动力度。

吃慢点,则能延长食物的咀嚼时间,减轻胃肠负担。长期坚持可改善胃胀、胃酸、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保护胃黏膜。

No.2

代谢改善

研究表明,相比吃饭慢的人,吃饭快可使肥胖风险增2倍;经常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放慢进食速度,有助避免进食过多,肥胖和糖尿病风险都会降低,与肥胖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风险也随之下降。

No.3

患癌风险降低

一些人喜欢趁热吃,但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温度一般在10~40℃,最高不超过60℃。常吃过烫的食物,会增加食管癌风险。

唾液中的酶,可以消灭或中和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如果吃得过快,唾液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No.4

大脑受益

吃饭时多咀嚼,可以使记忆中枢——海马体的血流量增加。之前日本也有研究发现,咀嚼不足有损大脑记忆功能。用一定的节奏咀嚼,还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愉悦。

No.5

气血更充盈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看,如果能将食物充分咀嚼烂,会减轻胃的工作压力,吃进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演变”为气血等养分,保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三餐各有最佳进食速度

吃一顿正餐的时间应该是多久呢?

苏琳表示,进餐时间和个人饮食习惯、健康状况有关,但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人群应花费15~20分钟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苏琳提醒,日常吃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先吃饱腹食物

苏琳说:“如果一顿饭中有菜、有饭、有汤,建议先喝一点汤,然后吃蔬菜,让胃先产生容受性舒张,做好接受大量食物的准备。”

汤和蔬菜能带来一定饱腹感,有助减少后续肉类、主食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让饮食结构更合理。不过,不建议用汤泡饭吃。

一口饭嚼20下

每口食物咀嚼20~22次为宜,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易消化。

“细嚼慢咽能给胃充分的反应时间,唾液中的淀粉酶还可以初步消化食物中的糖分,同时起到润滑作用。”苏琳解释道。

每顿吃七分饱

经常吃撑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可能导致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在还未感觉到饱,但对食物的热情有所下降、进食速度明显变慢时,就该停下来了。

吃饭要专心

许多人喜欢边吃边看电视或手机,但这样会让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屏幕上,影响咀嚼和消化。

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在吃饭时使用电子屏幕会增加食物摄入量,造成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

保证三餐规律

早上7~8点交感神经开始活跃,肠胃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应吃早餐。

到了11点,停留在胃中的食物几乎消化完毕,就该吃午饭了。

晚餐时间以17~19点为佳,吃得太早,睡前易饿;吃得太晚,增加夜间消化负担,晚饭要与睡觉时间相隔4小时以上。

原标题《吃饭快的人,脂肪肝风险增加8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