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持续繁荣助力中海油增长

时间:2024-12-29 阅读数:4人阅读
全球油气开发周期复盘一般来说,原油市场波动周期分为 4 个阶段:1)当某个刺激因素导致原油需求增加甚至超越供给时(或是某个因素导致供给大幅下降至低于需求时),油价上涨,高油价使得油气生产商的成本安全边际更高同时现金利润也在攀升,进而诱发大规模资本开支。
2)石油的繁荣通常会促使新的、非传统的石油供应被引入到市场中,通常是对新领域的勘探或之前被认为没有太大开发价值的油田。
随着需求的逐步放缓及供给放量,油价逐步达到高位稳态,此时石油投资仍保持高景气。
3)最终供需格局被扭转,供应过剩的局面出现,油价及石油投资进入下行阶段。
4)油气生产商为了应对周期低谷,不断削减投资,供应削减迫使市场再次回归平衡,并孕育下一轮周期。
从最初的陆地石油勘探算起,的开发史迄今约有 150 年。
1859 年,爱德华·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提图斯维尔镇成功钻探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油井,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端。
在最近 70 年内,1970-1980 年两次石油危机、2000-2010 年新兴国家快速发展分别引发了 2 轮石油投资周期,2 轮周期都分别引入了新的石油供应者包括拉美及北海地区石油发现、美国页岩油大规模开发,推动全球原油供给不断增长。
从周期角度看,2000-2008 年,21 世纪初中国加入 WTO 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和原油需求增加,2009 年全球主要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复苏,同时中国经济仍高速发展,期间全球原油保持去库,上一轮被 2008 金融危机打断的油价又快速回升至 100 美金/桶以上。
中东及俄罗斯地区常规原油供给增量难以匹配需求增量和弥补欧洲北海地区产量持续衰减,高油价促使石油投资升温,推动高开采成本的美国页岩油进入原油供应主流市场。
过去 20 年,非常规油气是全球油气产量的主要增长力量和重要接替来源。
截至 2022 年全球陆上常规产量油气当量 35.90 亿吨,在全球油气产量中的占比由 2000 年的 60%以上进一步下降为 45.35%;非常规产量油气当量为 20.86 亿吨,占比由最初不足 1.00%快速上升至 26.35%;海域常规产量油气当量 22.40 亿吨,其占比自2000 年以来受非常规油气发展影响而长期稳定在 30%左右。
纵观 1966 年至今,油气产量长期趋势与全球经济发展正相关,油价波动会影响短期油气开发节奏但不会改变长期趋势。
长期看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和原油需求仍在增加,油气供给仍需保持正增长,而随着常规陆上油气产量保持平稳,页岩油新开发占比趋于稳定,未来海域特别是深海油气开发有望提速。
过去 10 多年,美国页岩油钻探成本较高(2024 年平均为 64 美元/桶),是全球重要的边际供给增量,即油价上升-超过页岩油边际开采成本-页岩油增产意愿增加。
2015-2016 年油价低迷期及 2017-2019 年大规模扩产导致美国页岩油企业负债较重,2020 年油价大幅下跌带来美国原油边际供应产能较大幅度退出,2021-2023 年油价上涨周期,美国页岩油增量较油价反应钝化。
主要考虑美国页岩油资源开采触及天花板的影响。
通常来讲,油田采收率超过 50%,其产量或将进入平台期。
根据 EIA 长期预测,在若干经济增长和碳排放情景假设下,美国原油产量最高峰预计在 1400 万桶/天以下,而 2024 年美国原油产量平均值已经达到 1323 万桶/天,未来可增产空间相对有限。
根据 EI 数据统计,剔除 2018 年至今减产影响,1990-2017 年期间中东地区年均原油供给增量约 50 万桶/天,美国在 2011-2023 年年均增产 100 万桶/天。
假设非 OECD 国家发展带动全球原油需求仍保持增长,年均增量在 100 万桶/天左右。
考虑美国页岩油供应出现瓶颈,市场仍旧需要除中东外新的供应来源补充缺口。
而在当前长期能源转型担忧下,随着油价高位持稳时间延长及预期提升,石油公司或将更倾向于开发周期长但资源禀赋优异、桶油成本更低的海洋。
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潜力分析1)海洋丰富从新发现油气的储量规模来看,海洋油气的储量规模远高于陆地。
近 10年来,海域新发现的油气储量占全球总量的 60%,其中深水—超深水领域发现的油气储量占海域总发现量的 61.99%。
截至 2022 年,全球海域新增油气储量占比约 80%当前海洋油气勘探程度仍然较低,截至 2022 年全球海域常规油气储采比为 67 年,高于陆上常规油气的 48年和非常规油气的 54 年,海洋潜力仍然很大。
从水深分布来看,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17 年全球范围内浅水(<400 米)、深水(400~2000 米)、超深水(>2000 米)的石油探明率分别为 28.05%、13.84%和 7.69%,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从地区分布来看,浅水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深水及超深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非洲和美洲地区。
美洲地区主要包括巴西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圭亚那盆地、以及北美地区的墨西哥湾深水盆地。
非洲地区主要包括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刚果盆地,以及近 10 年来新发现深水储量的热点地区莫桑比克鲁伍马盆地以及塞内加尔盆地。
2)海洋油气开发成本下降在成本方面,从时间维度看,深水及浅水油田开发的盈亏平衡线分别从 2015 年的 62、59 美元/桶下降至2023 年的 43、37 美元/桶。
技术进步推动海洋油气开发成本不断下降,截至 2023 年浅水和深水平均开发成本仅次于中东陆上油田,甚至略低于美国页岩油,成为未来原油供给端增长的最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来源。
3)海洋油气政策激励企业加快深水开发在政策方面,海外深水油田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巴西、圭亚那、尼日利亚等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激励油气公司加大对深水油气田的生产。
圭亚那作为新兴海洋油气输出国,相比其他老牌产油国的政策更为优惠。
在圭亚那 2018 年对财团的税收政策中,政府仅征收 2%的特许权使用费和 50%的利润油税,据Rystad Energy 估计,这种财政安排使得政府获得项目利润的 60%,同期平均政府提成约为 75%,而其他主要的海上生产国家(如尼日利亚、挪威、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特立尼达)均高于 80%。
开采企业在圭亚那盈利比更大。
不过,在2022年新一轮招标中,圭亚那已经提高了矿权使用费。
巴西和尼日利亚均在过去几年均不同程度上下调了矿权使用费率。
巴西在 2016年后将深水石油勘探权对外开放,意味着巴西深海脱离国家垄断,同时巴西在 2017年油气招标中对本地化率和石油产地使用费规则进行优化,海外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深水油气开发。
尼日利亚油气区块特许权使用费按照陆上、浅水、深水依次下调,深海特许权使用费仅为 7.5%。
4)海洋油气资本开支持续增长在资本开支方面,回顾过去 10 年,陆上勘探开发投资,尤其是陆上非常规投资对油价敏感性很高,包括2015-2016 年、2020 年资本开支迅速回落以及 2017-2018 年、2022-2023 年资本开支大幅增长。
以 2020 年为节点,我们可以按上游资本开支流向分为两个阶段,2020 年之前以陆上非常规投资为主,2020 年以后陆上非常规投资经历油价回升带来的边际投资反弹后,增速逐渐走低,主要受美国页岩资源消耗影响,而海上投资增速则在 20 年转正后持续保持 20%左右,主要得益于前期资源勘探积累、成本持续下降以及部分深水产油国的政策鼓励。
根据 IHS Markit 预测,未来 2-3 年内全球上游资本开支增量仍主要集中在海上。
无论是绝对增量还是相对增速,未来海上投资重点区域位于非洲、亚太和拉美地区,亚太地区海上投资以东南亚和中国为主,非洲和拉美则主要集中在深水区域,对应拉美地区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或实现显著新增产量。
中国海洋潜力分析我国陆上油气新增储量增长乏力,海洋油气具备较大勘探开发空间。
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大力开展陆上油气勘探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才涉足海上油气勘探。
据 2016 年全国第四次评价,我国常规石油陆上和海域探明率分别为 40%和 32%,技术可采探明率分别为 45%和 33%,海上储量探明率低于陆上。
我国陆上和海上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占比 46%和 54%,海上天然气储量较大。
自 2019 年 7 年行动计划之后,我国海上原油新增产量占全国总增量的比例不低于 50%,截至 2023 年,海上新增原油产量占比已经达到 70%。
整体来看,海上油田规模大于陆上。
根据2022年数据,我国陆上超千万吨油田包括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胜利油田、延长油田、新疆油田和辽河油田,合计油气产量 2.3 亿吨,占当年陆上油气产量的 72%;海上超千万吨油田包括渤海油田、南海东部油田、南海西部油田,合计油气产量 6664.5 万吨,占当年海上油气产量的 100%。
截止十三五末,中国近海原油探明率为 22%,天然气探明率为 6%;探区常规石油(含致密油)资源探明率为 31%,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为 11%;勘探程度低的中西部盆地石油资源探明率也只是低于 30%,未来中国原油发展主导地区将来自海域。
对于在产油田,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已连续开展三次“优快钻井”提升行动,目前渤海油田平均钻井周期少于 10 天,平摊到桶油作业费用下降,对应桶油生产成本(仅包括操作费和折旧摊销)为 22 美金/桶,也远低于陆上两桶油(、的桶油生产成本分别为 57、47 美元/桶)。
随着陆上资源劣化,根据中国石油统计,其超深层和中深层剩余常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剩余资源量的 78%和 99%,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塔北,四川盆地川西北,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东环带等地区深层不断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勘探深度超 7000m,深层—超深层勘探将是其未来勘探的重要发展方向,对应钻井周期以及开采成本或可能进一步提升。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海上开发和海洋装备技术研发的政策,有利于我国深水油田开发利用。
2020 年发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快海上油气田开发,2022 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坚持海陆并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沿海各省也纷纷制定自己的海上能源发展规划。
与此相匹配的,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也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技术装备进展提速,助力沉睡的储量变喷涌的产量19 世纪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拉海峡,美国人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从防波堤上向水深仅有几米的海里搭建了一座 76.2 米长的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首次从海中采出石油。
20 世纪 40 年代,海洋油气勘探首先集中在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等地区,主要是应用土木工程技术建造木结构平台和人工岛。
20 世纪 50—60 年代则在波斯湾、里海等海区初具规模,这主要得益于移动式钻井装置、浮式生产及海底生产等装备系统投入生产运用,作业海域范围不断扩大,作业水深已超过 200 米。
20 世纪 70—80 年代是海洋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时期,作业水深超过 500 米,成功开发了北海和墨西哥湾大陆架深水区。
20 世纪 90 年代,成功解决了温带海域油气开采面临的钻井、采油、集输和存储等技术问题,作业范围则从北海、墨西哥湾等传统地区扩展到西非、南美及澳大利亚大陆架等海域。
进入 21 世纪,海上油气作业水深已经突破 3000 米。
巴西盐下、东地中海东非等发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大油气田,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一次次突破,离不开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的飞速发展,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张力腿平台(TLP)、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Semi-FPS)、深吃水立柱式平台(SPAR)等各种类型的深水浮式平台和水下生产设施已经成为深水油气田开发的主要装备。
海洋油气技术进步带来了两个重要影响,一个是资源可及性提升,另一个是效率提升带动的成本降低。
1)资源可及性的提升从开发角度来看,目前国际上海洋钻井装备作业水深、钻井深度能力不断提高,作业水深能力超过 4000m,钻深能力超过 15000m;半潜式钻井平台外形结构继续优化,进一步减轻平台结构自重,提高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之比;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平台进一步适应更深、更冷海域的恶劣海况,甚至可达全球全天候的工作能力;排水量和可变载荷增加等。
对于我国而言,在深水方面,2018 年完钻的荔湾 22-1-1 井水深超过 2500 米,其对中国加快实施深水战略有重要意义。
在水下施工方面,我国水下铺管能力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靠拢,2020 年 5 月我国南海陵水 17-2项目海底管线铺设最大水深达 1542 米,深水铺管能力宣告超过 1500 米。
从生产方面来看,浮式生产设施在不同作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在深远海、极地、恶劣海况下得到了更多的应用。
国际水下油气田开发模式日益丰富,应用水深、水下油气田回接距离的纪录快速刷新,如水下遥控作业机器人作业水深达 4000m,水下生产系统成为经济高效地开发深水油气田和海上边际油气田的重要技术手段,并逐步向远海拓展。
对于我国而言,2024 年我国新建投产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南海陆丰油田服役,作业水深超过 300m,盘活了陆丰 15-1、流花 11-1 与陆丰 12-3 三大油田,使大量潜在的深水边际油田开发成为可能,同时可大幅降低开发投资、工程建设和生产成本。
2021 年我国建成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支撑了陵水 17-2 深水自营大气田的开发,作业水深约 1500m。
我国资源量丰富,占中国海域总资源量的 50%以上,其中南海深水油气资源量占南海总量的 70%,南海海域平均水深超过 1000 米,远高于渤海地区,对于油气开采提出了技术要求。
2020 年后,深水导管架和半潜生产平台作业水深逐步提升,带动我国南海地区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进程(包括流花油田群、陆丰油田群、陵水气田群、荔湾气田群等)加快。
而近 2 年南海地区重大发现如开平南油田、陵水气田群、荔湾气田群等水深均在 500 米甚至 1500 米以上,因此深水作业能力提升或将带动我国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
2)由于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降低效用也越加明显从勘探阶段来讲,如发展了海上深层潜山高密度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将预测裂缝储层发育段与实钻结果符合率提高 30 个百分点至 95%。
深水方面,创新研发多项立体震源采集处理技术,优化地震子波,拓展频带宽度,消除震源“鬼波”干扰,提高地震分辨率及成像质量。
从开发阶段来讲,浅水方面,如中国海油曾实施的“优快”钻井,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
深水方面,我国深水测试模块化工艺的应用,使得海上安装时间从 30 天缩短为 10 天,拆卸时间从 16 天缩短为 4 天,单井节约工期 22 天,节约甲板有效使用面积 40%,节约测试成本超过 1 亿元。
国内基础夯实、海外价值链攀升,我国企业有望成海洋资源开发核心参与者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渤海地区截至 2023年,渤海油田上报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当量超过 50亿吨,“十三五”期间的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油田的总资源量约为 140 亿吨,渤海油田当前油气资源储量探明率为 36%,正处于储量发现高峰阶段。
国内外近海油气含油气盆地及渤海湾盆地陆上油田的勘探实践表明,勘探高峰阶段结束时油气勘探程度通常可达 56%~80% 以上,如国外墨西哥湾中西部浅水区、国内胜利油区勘探高峰晚期阶段结束时探明程度分别为58%、68%以上,渤海海域油气资源基础雄厚,油气勘探仍具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勘探或将继续向中深层古近系、非常规、隐蔽性潜山转移,储量仍有望高速增长。
在当前储量发展高峰阶段,渤海油田储量和产量同时实现增长。
参考公开披露数据,我国渤海湾地区油气产量自 2019 年以来 CAGR 为 6.7%,超过我国 2019-2023 年的油气产量 CAGR4.6%,同时渤海湾油气储采比持续提升至 2023 年的 9 倍。
未来渤海地区油气产量增长潜力仍然较大,在渤海地区作业并有望受益于渤海油气储量和产量双增的油气公司主要包括中国海油、,潜能恒信参与渤海 05/31 合同区和渤海 09/17 合同区勘探,并拥有 49%开采权,未来油田进入开发后公司或将迎来产量和利润快速增长。
南海地区由于地缘政治问题,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南海北部有 4 个盆地,分别为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南海北部的深水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
从资源潜力看,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勘探仍处于早期阶段,以天然气为例,已探明天然气 3900 亿方,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为36000 亿方,天然气资源量 50900 亿方(根据 2015 年全国动态评价结果),天然气储量探明率不到10%,南海深水区域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随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一步取得突破,包括钻井作业、海底作业以及生产作业水深不断增加,在南海东部地区、南海西部地区分别建成油田群和大型深水气田,取得了石油、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参考中国海油公开披露数据,2019-2023 年期间,南海东部、南海西部油气产量复合增速分别达到 11.6%、7.8%。
落实到在南海拥有矿权的油气企业,、均与对于南海北部湾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以及在南海 22/05 合同区、南海北部湾涠洲 10-3 西油田暨 22/04 区域合同区均享有一定权益,或将与中国海油共享南海油气产量快速增长带来的经营成果。
海外地区未来全球范围内具备海洋勘探开发潜力和优势且跨国公司可以深入参与的地区集中在拉美和非洲。
目前在巴西、圭亚那、非洲地区布局的油气企业包括、、。
中国海油参与了巴西 Mero 油田和 Buzios 油田以及近期签署协议的 Pelotas 区域(20%权益)、圭亚那 Stabroek 油田、尼日利亚 OML 海上区块开发,根据投产计划,未来几个项目将为公司贡献重要产量增量。
中国石油同样参与了巴西 Mero 和 Buzios 项目。
中国石化则通过收购 Repsol 巴西公司参与 sapinhoa 项目 25%权益。
据伍德麦肯兹数据,莫桑比克近 10 年累计发现油气资源量达 240 亿桶油当量,其中 98%为天然气,预计莫桑比克的高峰油气产量超过 88 万桶/日,占非洲油气总产量的 20%。
且南部非洲当前财税政策具备投资吸引力,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ENH)参与全部油气作业,在最新勘探区块招标中,莫桑比克政府在绝大多数区块的勘探阶段最少持股比例仅为 20%。
中国海油在 2024 年与莫桑比克签订中南部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合同(70-80%权益),中国石油 2013 年参与了非洲莫桑比克 4 区科洛尔 FLNG 项目。
的核心逻辑在于国内外优质资源兑现到产量成长能力、低桶油成本以及估值修复空间大;(A+H),核心逻辑在于内部挖潜、天然气改革及估值修复 ;(A+H),核心逻辑在于上游成本改善及估值修复。
三桶油绝对估值及敏感性分析:无论是利润率还是现金流,综合表现最为优秀,根据对两桶油的资产价值评估测算,70-80 美金/桶油价水平下,中国海油的股权价值在 1.3-1.5 万亿区间水平,重点推荐中国海油 H 股的配置机会。
和受下游炼化及销售业务对冲影响,整体业绩表现平稳,但近两年盈利能力略逊于独立石油公司。
70-80 美金/桶油价水平下,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股权价值分别在 1.7-2.4 万亿、7000-8000 亿区间水平。
根据三桶油盈利预测模型对油价进行敏感性分析,在 70-80 美元/桶油价下,、、的归母净利分别在 1350-1550 亿、1300-1700 亿、700-650 亿之间波动。
中石化由于炼化业务比重较大,油价下探对其总体业绩利好程度更大。
从成本、储量以及利润率来看,当前价值特别是 H 股价值仍被低估。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