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平台紧急致歉,司机也很委屈!车里“臭晕了”,究竟谁的错?

时间:2024-12-27 阅读数:3人阅读

打车打到“臭车”的无奈有救了?

就在昨天上午,滴滴专门为这事发了个公告,公告态度相当诚恳,说是正在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还要通过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培训学习、对司机服务开展正向激励考核等方法,“争取改善大家的用车体验”。

这段时间,网约车内的异味问题,确实更突出了,不少人生动形容为“仿佛钻进司机的被窝”。原因好像也很好理解:天冷了,通风难,加上皮质座椅可能散发的气味,车内味道自然好闻不起来。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完全是这样,出租车早就有了,但此前类似的吐槽并不突出。就连前几年的网约车,车内异味问题也没那么严重。说白了,异味问题,少拉几趟人,多停下来通通风。

按理说,通风难题和皮质座椅异味问题,也该是早就有的,但是为什么之前可以解决,反而是近年来问题格外突出?

我打车的时候和不少司机师傅聊过,他们的抱怨,或许能一部分解释当下的变化:平台抽成和系统算法问题,正在迫使司机们不得不“卷”运营时长,留给改善车内环境的时间和空间都在减少。

网约车平台的抽成规则相对复杂,也比较随机,但不少时候能到20%左右,要是遇到特惠快车的情况,乘客使用的优惠券有的也算在了司机头上,收入会进一步下降。这就意味着,想要有足够的收益,司机必须把单量拉上来。

另一层面来说,当下网约车平台的算法倾向,也在鼓励司机们多接单,而并不仔细考量后面付出的。

经常打车的人应该都注意到,司机会根据接单量和跑车时长有一个等级划分,要想到达到“城市英雄”等类似等级,每个月的上线时长、平均接单量都有要求。在这样的引导下,司机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跑车上,维护自然变得更难。

此前一些公开报道里,还有网约车司机为了节约成本,吃住都在车内,长期有人生活,又少有时间散味,车内异味同样会会更明显。

司机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某种程度上是焦虑层层传导的结果,这背后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网约车市场。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网约车订单的增长已赶不上司机数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全国网约车驾驶员证增加了368.1万本,增幅达127%,但同时段内全国网约车订单量增幅不到11%,人均订单从280单下降到136单,生生跌了一半。

所以说,虽然订单不缺,但“僧多粥少”的问题愈加突出了,平台这边,被行业洗牌的压力也是只增不减。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150家网约车平台下线,超过往年总和。一些平台已经开始收缩业务,退出不赚钱的城市。

平台赚钱的焦虑比以往更甚,但明面上,消费者得罪不起,那怎么办?只能再苦一苦司机,比如抽成比例再提一点,优惠活动再多一点。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经过平台抽佣和订单优惠,一些网约车的每公里单价已经与巡游出租车持平,甚至要更低。

种种变化造成了一个看着很眼熟的局面:司机越来越累,但司机也越来越赚不到钱。而越是赚不到钱,越得拼命卷单量,希望平台算法多给派点单。否则,别说吃肉,喝汤都难。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外卖骑手类似的困局:距离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相关论断出现已经过去了四年多,但众包骑手的生存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算法依然在引导着他们快点、更快点。

回到“臭车”问题,如果只是运动式治理,惩罚甚至“拉黑”不合格的司机,而没有优化算法派单的底层逻辑和与司机的分成机制,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有将平台与司机的分成矛盾转移为司乘矛盾的嫌疑。

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滴滴发布的声明中,也提到了要在北上广等城市开展“清新车同城PK赛”活动,并为提供好服务的司机进行加服务分、现金奖励等激励。

平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再选择隐身,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仍然是短期激励,更像是一次公关活动,而非常态化机制,更不用说,这种竞争式评比,很可能给司机带来更大的压力,对司机来说,实际获得感有多少也很难说,某种程度上还是“平台请客,司机买单”。

而如果要有更深的改进和治理,恐怕还是要回到核心的平台分成和算法逻辑上,把平台、司机与乘客的利益三角,控制在更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只偏废某一方。

本文综合自:“狮子坐”公众号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rong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文章评论